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内分泌科 > 糖尿病
编号:13145671
GLP—1,2型糖尿病治疗新选择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12月1日 《家庭用药》 2013年第12期
     1921年夏天,四位加拿大医生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,人类终于拥有了第一件堪与糖尿病较量的“武器”。之后的近百年,从日臻完美的胰岛素制剂,到专门针对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,人类从未停止过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脚步。无论是广泛应用的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,大器晚成的二甲双胍,抑或毁誉参半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,每一步都象征着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崭新认识。

    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,最新的药物当属肠促胰素类。早在上世纪30年代,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“肠促胰素”的概念,认为肠道可以分泌一类物质,调节餐后胰岛素分泌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,科研人员证实了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肠促胰素分泌缺陷,并分离出可能作为药物干预目标的一种肠促胰素: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(GLP-1);进一步又发展出两类药物:二肽基肽酶(DPP-4)抑制剂,以及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受体激动剂,它们均能够通过体内的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途径,刺激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,从而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。

    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受体激动剂由于其突出的体重控制作用,及诸多潜在的多器官获益,俨然成为当今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中的明星产品。

    降糖持久稳定

    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表面分布的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受体,促进胰岛素分泌,发挥降糖效用。

    控制体重效果佳

    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表明,2型糖尿病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。后者不仅加重胰岛素抵抗、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,而且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、死亡风险。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降糖治疗的同时,必须重视自身的体重控制。然而,无论是磺脲类、噻唑烷二酮类药物,或胰岛素,都存在增加体重的副作用。而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可抑制患者的食欲,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。

    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

    胰岛B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,是2型糖尿病进展的重要机制。而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具有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潜在保护作用。

    安全性良好

    肠促胰素类药物都具备一个重要的特点,称为“葡萄糖依赖性降糖”,只在患者血糖升高时才会发挥降糖作用。所以,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便低许多。

    因此,在目前出现的各类胰岛素治疗药物中,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受体激动剂有尤其突出的作用,被广泛应用于临床。而艾塞那肽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样促胰岛素分泌肽-1受体激动剂,已经在世界范围内(包括中国),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、数据。除了以上提及的降糖、减重、保护B细胞功能等作用外,艾塞那肽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潜力,比如一定的降压能力,可以改善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在内的心血管风险指标,甚至能够保护神经系统,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。而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,许多证据表明进行胃部切除等手术治疗前,艾塞那肽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了另一项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新选择。, 百拇医药(陆颖理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内分泌科 > 糖尿病